紙包飲品回收機每「盒」一毫

/ 文章轉載 /

環保署上月起於3間綠在區區設「入盒機」,測試以機器收集廢紙包飲品盒,並向參與市民每個盒回贈1角。

繼「入樽機」後,環保署會在5間綠在區區設置「入盒機」,測試應用機器回收紙包飲品盒。上月率先在「綠在深水埗」、「綠在屯門」及「綠在元朗」試用,另外兩部入盒機於本月在「綠在沙田」及「綠在東區」投入服務。入盒機只接受一般在港售賣、100毫升至2公升的紙包飲品盒。

不過,入盒機要求投入的飲品盒不變形,只需在盒頂剪斜角並沖洗,一改過往剪開及攤平的回收要求。記者嘗試將攤平的飲品盒投入機中,回收機即無法識別並拒絕接收,記者將飲品盒「還原」才能成功回收。而回收的速度約兩秒便完成程序。

入盒機具備重量、外形等多重辨識功能,以減少回收不合規或有殘餘液體的紙包飲品盒。紙包盒被回收機收集後會即時壓縮,因此,市民在回收前需確保盒身不變形,以便入盒機能準確辨識可接受的紙包飲品盒。入盒機投入服務以來,已收集逾5,000個紙包飲品盒於本地循環再造。

 

如要閱讀完整文章,可繼續瀏覽東網:紙包飲品回收機每「盒」一毫

2024年7月8日

(只限中文版)

 

按此了解「入盒機」技術測試項目 – 綠在區區 紙包飲品盒回收

過百屋苑申裝廚餘回收桶 環保署擬擴展至細屋苑

/ 文章轉載 /

環保署去年底推出「私人屋苑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」,首批回收桶今日(14日)進駐藍田一個屋苑。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表示,計劃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,至本月初已收到超過100個屋苑提交申請,已逐步批出申請,並陸續安裝智能廚餘回收桶。

謝預計,私人屋苑在2024/25年度將有超過3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投入服務。而由於計劃廣受屋苑歡迎,環保署現正考慮將計劃擴展至供1,000戶以下的私人屋苑申請,詳情稍後公布。

除了私人屋苑,環保署正聯同房屋署及香港房屋協會擴展智能廚餘回收服務,目標在今年8月大致完成在全港213個公共屋邨(合共約1,500座樓宇)安裝超過7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,覆蓋全港人口約三分之一。

 

要閱讀完整文章,可繼續瀏覽東網原文網址:過百屋苑申裝廚餘回收桶 環保署擬擴展至細屋苑連結

2024年3月14日

(只限中文版)

百座公屋樓宇完成智能廚餘回收 政府擬明年內擴至所有公屋邨

/ 文章轉載自東網 /

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在網誌表示,今天的香港不可能像多年前收「潲水」般收集家居廚餘,因此政府9月已完成在100座公共屋邨樓宇,提供智能廚餘回收服務的工作,比原定計劃早6個月,目標是明年內擴展至所有公共屋邨。

私人屋苑方面,如果物業管理和業主組織達成共識,並有足夠資源管理相關設施,可以申請安裝廚餘回收桶,環保署會提供免費的收集配套服務。此外,當局正籌備全新的試驗計劃,透過「環境運動委員會」,資助私人屋苑增設智能廚餘回收桶,預料本月下旬接受申請,明年初正式展開。

至於無法增設廚餘收集設施的樓宇,環保署於9月在回收環保站「綠在深水埗」,設置首個公眾智能廚餘收集點,供鄰近住戶使用。首兩個月已錄得逾4,000人次使用量,共回收接近3公噸廚餘。根據試點計劃的成效,環保署會在其他適合的地點,陸續增設更多公眾廚餘收集點。

要閱讀更多,可繼續瀏覽東網連結

2023年12月02日

(只限中文版)

全港首推外賣餐盒回收 環團倡減用即棄膠

/ 文章轉載 /

有環保團體與外賣平台合作,推出全港首個可重用餐具回收先導計劃。港人近年使用外賣平台訂餐,即棄膠盒、膠餐具似乎「難以避免」,但叫外賣不一定再需使用即棄餐具。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與foodpanda合作,昨日起推出全港首個可重用餐具回收先導計劃,為期11個月,首階段與40間餐廳合作,提供8,000個可重用餐盒。

港島9收集機試行

重用餐盒以塑膠製造可放進微波爐加熱,膠蓋則不可。用戶經外賣平台在參與餐廳訂購外賣時,若選擇有提供可重用餐盒的菜式,便可多付10元按金轉用重用餐盒,用膳後可到中環、金鐘等港島9個回收點的收集機,掃描蓋面的二維碼歸還膠盒,便可即時以八達通取回全數按金,並得到外賣平台10元的優惠券。

foodpanda香港董事總經理表示,香港以往未有同類項目,難以評估成效,暫時目標餐盒能循環再用10萬次,將審視成效,研究是否擴大計劃至更多地區。

環境保護署減廢及回收科助理署長表示,高興業界推出減廢計劃,又指政府早前就立法管制塑膠產品展開公眾諮詢,共收到8,000份回應,超過九成表達支持,部分更來自飲食界,情況令人鼓舞,政府最快本年年底會啟動立法程序。

 

繼續閱讀原文請按東方日報連結

2022年10月5日

(只限中文版)

東網透視:回收膠樽機好玩又有積分 辨別分類習慣推動環保

/ 文章轉載 /

環保協進會今年4月在全港10個地點設置膠樽壓縮回收機,再配合手機應用程式,讓「派膠者」獲取積分,再以積分換取廁紙、洗頭水及糖果等獎品,以吸引市民回收膠樽。項目負責人指,為配合大數據時代發展,會透過膠樽壓縮機辨別用家的回收習慣,建立數據庫,並配合未來推行環保徵費的實際操作。
環保協進會的膠樽壓縮回收機設置在大埔超級城、新達廣場及太古城等地點,單是9月份合計回收逾萬個膠樽,成功建立一定的客戶群。其中大埔超級城回收機上月已收集超過3200個膠樽,記者逗留1小時已見6、7人使用。陳女士和4歲孫兒攜來數個膠樽,她指積分計劃吸引,回收過程只需約5至10分鐘;孫兒單獨操作,有板有眼,相當熟手,笑指回收過程「好玩」。
不是所有膠樽都適合回收及循環再造,同時要符合膠樽壓縮機數據庫資料才可接收,因此,用家將膠樽放進膠樽壓縮機前,必先掃描樽身條碼,做到第一步膠樽分類。環保協進會主席邱榮光表示,最初按市面出售的膠樽建立數據庫,但市民從世界各地帶來不同的膠樽,回收機無法偵測膠樽資料而拒絕回收,他們仍將膠樽強塞進機內,導致壞機及無法正常操作。該會與壓縮機承辦商商討擴大數據庫,增加可回收膠樽的品種,由最初數百個增至現今超過4000個。
對於早前有傳媒揭發三色回收箱的回收物最終被棄置堆填區,令市民大感失望。邱榮光明白市民最緊張膠樽壓縮回收機將膠樽回收後如何處置,他承諾膠樽回收後會送去大埔工業邨,再由廠商以塑膠再生機把膠樽切粒,最後送去台灣再造成衣服或鞋履,不會丟到堆填區。

 

要閱讀更多,可繼續瀏覽東網連結

2019年10月12日

(只限中文版)